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站--->媒介寶庫欄目--->媒體雜談-->詳細內容
兩難困境中的中國媒體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2-1-7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-
2001年11月11日,是值得中國人記憶的日子。經過13年馬拉松式的談判,中國終于進入了WTO。但入世之前與各國政府談判時,中國政府嚴正聲明,中國不可能開放涉及到意識形態(tài)的領域。
進入WTO,但不允許境外的媒體進入中國,這并不等于中國傳媒業(yè)沒有危機,恰恰相反,正如入世將對中國的農業(yè)、信息產業(yè)、國有企業(yè)造成重大沖擊一樣,對中國的傳媒業(yè)也勢必帶來深遠影響。
西方世界的壓力、互聯(lián)網信息的互相滲透、中國公眾對新信息渴求的呼聲日益高漲等等,都對中國現存的媒介管理體制形成巨大的壓力,同時中國傳媒在資金、實力和運作方式方面缺乏經驗,一旦打開國內傳媒市場,在外國媒體雄厚資本及成熟商業(yè)運作模式的沖擊下,相信有許多中國媒介都要關門倒閉,除非政府重新?lián)芑始Z給那些面臨困境的媒介,以維持他們的生計。
傳媒非僅為意識形態(tài)的陣地
但今天的傳媒已不僅是意識形態(tài)的陣地了,它也是一種朝陽產業(yè)和暴利行業(yè),其經營規(guī)模和資本市場,遠不是40年前的樣子,政府已很難用撥出足夠的資金來維持龐大的媒介日常運作了。
面對傳播技術日新月異,筑造政策壁壘,只能延緩外國媒體進入的時間,而不能遏止它們對中國的滲透,同時過分控制媒介,抵制境外的媒介,又會損害政府改革開放的形象,因此最好的辦法也就是采用漸緩方式,有步驟、有條件地引進境外媒介,讓中國的媒介在面對境外媒介的競爭中生長起來,從而繼續(xù)為自己的政策宣傳發(fā)揮作用,同時利用國外的媒體準入條件,免費為自己作宣傳。
于是中國政府入世之前所宣布的不開放意識形態(tài)領域的觀點便得到了修正,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屬下的衛(wèi)視得以在廣東落地,華納時代能夠在上海建立辦事處,也就順理成章了。
喊了十幾年“狼來了”的口號,今天終于成為了現實,不但向中國的媒體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,而且也向一直掌管意識形態(tài)領域的部門形成了壓力。
同時,互聯(lián)網的出現,不僅為媒介的管理部門出了一道難題,也向傳統(tǒng)的媒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(zhàn)。自從中國1994年接入互聯(lián)網以來,公眾接受信息的渠道雖然僅是多了一個,但卻促進了信息傳播質的飛躍,對媒介的政治操作技巧提出更高的要求。
因為,如果公眾無法從傳統(tǒng)媒介看到某一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,他們就會從互聯(lián)網尋求真相,況且互聯(lián)網空間根本也不可能限制,網民利用互聯(lián)網非常方便地得到比傳媒更早的信息,更深入的報道?梢哉f,互聯(lián)網的興起,當前最受挑戰(zhàn)的就是報紙。
報道缺乏親和力
傳統(tǒng)上,媒介在報道新聞時,以立論式的政治權威意識統(tǒng)帥全局,通過自上而下的采訪過程,用啟蒙說教姿態(tài)向公眾宣傳,造成政策報道簡單化,工作報道程式化,成就報道概念化,批評報道一般化,缺乏與現實生活的交融性,缺乏與底層群眾的親和力,導致對公眾新聞事件的淡漠,對媒介的疏離。
媒介扮演黨和政府的喉舌的角色,使它被推上了一個尷尬的位置。作為肩負著撫慰民心,穩(wěn)定大局之重任的媒介,在涉及到社會負面報道時,就必須得考慮到既要暴露問題,又要掩飾矛盾,還要促進工作開展,因此也就只能在輿論導向和輿論監(jiān)督的框架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良心話。
但這種做法卻受到公眾的指責,結果這種既想討好兩頭(上級主管部門與公眾)的做法,到頭來弄得兩頭都不滿意,媒介左右不是人。
因此,僅依靠壟斷政策而不對內容進行改革的媒介,是無法受到公眾的歡迎。沒有公眾的支持,也就意味著媒介無法在市場中求得生存與發(fā)展,工作人員就得下崗。
出現陽奉陰違局面
下崗、境外媒體搶奪市場的壓力,成為懸在頭上的利劍,迫使媒介向公眾做出一定的妥協(xié)。傳媒把以前的“要你看什么,你就看什么”,變成“你想看什么,就給你看什么”的編輯方針,提高時效性、改革版面的設計,使之變得活潑、清新,推出精品欄目和輿論監(jiān)督節(jié)目,增強電視的可看性,以此來滿足公眾對新、深信息的需求。
推出公眾喜歡的版面和欄目,報道公眾想知道的新聞,必然涉足到媒介管理部門所宣稱的禁地,于是便出現了陽奉陰違的局面。 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的媒介處事方法,有其迫于市場和外來媒介大兵壓境的壓力,也迫使管理部門正視入世后媒介生存的環(huán)境,調整媒介管理政策,使之不但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,還能繼續(xù)擔負起喉舌耳目的作用。也唯有此,中國的媒介才能應對WTO,也唯有此,媒介才能揚帆前行,改變當前兩難尷尬的境地! 彭偉步
·作者是中國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